为何众多商品都偏爱定价9.9元?背后有何奥秘?

发布:2024-11-03 15:56:20 阅读:422

在当今的市场上,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,从酒类、零食到小商品、付费课程,众多商品纷纷以9.9元的价格标签亮相。无论是奥乐齐超市的白酒、瑞幸的茶饮套餐,还是三只松鼠的零食、电商平台的小商品,甚至是知识付费平台上的课程,9.9元的价格似乎成了商家们竞相采用的“黄金定价”。这一现象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和商业策略?

战略定位专家詹军豪指出,9.9元的定价策略,其精髓在于巧妙地触动了消费者的“划算”心理。这个价格点,不仅低于整数10元,让消费者在购买时产生“捡便宜”的心理快感,而且通过精确的小数表达,传递出商家在价格制定上的诚意与用心。这种定价方式,既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敏感度,又迎合了人们对于品质与价格双重性价比的追求。

事实上,9.9元定价策略并非今日才有。早在100多年前,美国罗格斯大学卡姆登分校的市场营销学教授罗伯特·辛德勒就发现,梅西百货在报纸广告中宣传0.99美元和1.99美元的商品,并宣称它们“绝对是有史以来最划算的商品”。辛德勒认为,这种定价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把戏,让消费者将99美分的定价与划算联系在一起。而今,这一策略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商品和服务的定价中。

进一步探究,9.9元定价策略的背后,其实还蕴含着“左位数效应”的消费心理学原理。所谓“左位数效应”,是指人们在购物时往往只关注价签最左侧的数字,只要这个数字在自己承受范围之内,后面的数字就不会太在意。这一效应由美国康奈尔大学和纽约大学的学者在2005年通过建模研究确认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尼尔·卡内曼也曾指出,第一个接收到的信号会影响人们大脑的认知判断能力,第一个数字越小,对最终结果的预估就越小。

商家利用这一原理,采用尾数定价策略,即制定非整数价格,以9作为定价结尾,让消费者在心理上产生便宜的感觉。这一策略最早由美国营销学专家尼尔·鲍顿在1953年提出,并在后续由市场营销学家杰罗姆·麦肯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。数据显示,以9作为定价结尾的商品,价格往往比不以9结尾的商品高出一定比例。这表明,尾数定价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销量,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品的利润率。

在实际应用中,9.9元定价策略成为了商家吸引眼球、拉新促活的利器。它如同一张低门槛的邀请函,让顾客因小试牛刀而踏入店铺,进而可能带动对其他高利润商品的关注和购买。京东的数据就显示,在“9.9包邮日”活动中,9.9包邮频道的销售实现爆发式增长,订单量和购物用户数均远超京东618当天的水平。同时,消费者对9.9元包邮消费的需求也在向更多元的品类延展,包括家居饰品、居家布艺、收纳用品等。

然而,消费者在享受9.9元定价策略带来的便利和优惠时,也应注意商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。部分商家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商品质量,导致消费者购买到劣质商品。因此,消费者在购买时应仔细辨别商品信息,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平台,以保障自己的权益。同时,也要理性消费,避免盲目跟风购买不必要的商品。

热门产品

查看更多